时值6月,山南市浪卡子县多却乡的半农半牧地区草场还未返青,附近的青稞地里却一片嫩绿。
今年的雨季来得比往年要晚一些,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多却乡亚如村,本来应该在地里忙着灌溉的村民却不见踪影。
“现在,水泥沟渠连接村里的每一块农田,我们再也不需要组织大量人力灌溉庄稼了!”看出我们的疑惑,亚如村党支部书记次旦央吉说。
次旦央吉说的“水泥沟渠”,是总投资8656万元的多却乡东西干渠。该工程2021年开工,第二年完工,渠道总长105公里。干渠的通水,让村民“靠天吃饭”成为过去。
记者看到,干渠里的流水源源不断,环绕着一块块农田,一眼望不到边,加上配套的支渠,将水流引向更远处的农田。
而东西干渠通水前的土渠,则让村民谈“水”色变——
“土渠年复一年地修,每年4月,乡里要组织上百名群众花9天时间进行修缮,费时费力!”“土渠渗水严重、水流又小,雨水不足时土地就只能撂荒!”“一到庄稼需要灌溉的时候,每家每户夜里还要排队等水,不守规矩的人‘抢水’‘偷水’,村里也不安定!”……
为农田“解渴”,就是为农民解忧。如今东西干渠的通水,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亚如村村民扎巴和妻子虽然只有6亩地,但苦于缺水和缺劳力,往年总有几块地“靠天吃饭”。如今,他不荒一块地,一人包揽耕种,妻子在村里务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村委会主任白玛益西识文断字、普通话流利。干渠的通水减轻了生产的压力,让他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
天旱地不干,农民的日子更有奔头。据多却乡副乡长何洪诚介绍,全乡有6339亩耕地,种植青稞、油菜、饲草料等。水渠建成后,各村青稞亩产从306斤提高到509斤,2022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91元。
(记者 丹增平措 见习记者 武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