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农牧资讯 - 时政热点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1-12-13 17:38:10
作者:无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开展示范区申报创建。在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的基础上,形成了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近日以三部门名义印发。记者就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有关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

问: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请您谈谈创建的背景和意义?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的大转段,在思路、理念、方法上都要适应这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任务、持续改革创新的过程,需要以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抓紧探索推进机制和有效途径,积累经验、趟出路子。

一是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刀切、齐步走。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区域分类型培育一批样板,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形成一套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路径、政策框架和评价办法,示范引领同类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

二是探索农业现代化要素保障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真金白银投入,既需要政府财政支持保障,也需要社会资本参与。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必须对标现代化目标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将人、地、钱等先进要素源源不断引入现代农业,形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探索农业现代化有效推进机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了广泛的动员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必须建立政府推动、上下联动、社会支持的农业现代化工作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四是探索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必须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着力在产业布局优化、基础设施连通、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先行探索,达到相互促动、有效联动的效果。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十四五”末期创建500个左右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请问,对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布局有什么考虑?

答: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涌现出一批产业体系健全、技术装备完善、经营主体活跃、产品绿色安全的典型县市,已成为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要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在建设目标上,今年是开展创建的头一年,首批将创建100个,大体上一个省3-4个,力争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按照总体平衡、兼顾各方的思路,我们设计了基础性指标、政策性指标和竞争性指标。其中,基础性指标突出普惠性,保证各地至少有1个创建指标。政策性指标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导向,对黑龙江、河南、山东、江苏等10个产粮大省各增加1个指标。竞争性指标采取竞争遴选方式,将在全国范围内综合评选,择优创建。

在创建方向上,今年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县(市)开展创建,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项目所在地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从明年开始,可逐步拓宽范围,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潜力足、空间大,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支持保障有力的县(市),形成一个梯次创建、有序建设的局面。

在建设布局上,统筹考虑区域差异、发展水平等因素,分区分类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创建一批以粮食产业为重点的示范区。在南方丘陵山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地区,创建一批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示范区。在大中城市郊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创建一批以都市农业和智慧农业为重点的示范区。在西北及长城沿线区、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创建一批以高效旱作农业为重点的示范区。在脱贫地区,创建一批以“小而精”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示范区。

问:我们了解到,刚刚公布了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请问,进入名单的示范区都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要求,创建认定的程序是怎样的?

答:从工作情况看,各地对申报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性很高,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坚持优中选优,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适度向申报粮食产业、脱贫地区“小而精”特色产业的创建单位倾斜。进入名单的示范区普遍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基本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生产结构。

二是装备水平较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较高,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业用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机制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数字化技术应用普遍。

三是产业链基本健全。已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物流设施初具规模,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产业集中度、融合水平较高。

四是经营体系较为完备。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较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较高,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较好。

五是农业环境较为友好。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农业生产清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基本实现绿色化转型、生态化发展。

六是政策支持保障有力。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支持力度大,在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县域城乡融合等方面制定了创新性强、实用管用的政策措施。

在认定程序上,我们将按照 “先创后认、严格评审、动态管理”的要求,分三步走开展创建认定。第一步,按照“县级政府申请、省级部门择优遴选、省级政府同意、中央部门批准创建”的程序,遴选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目前的100个县(市、区)就是第一批名单。第二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创建条件,对申报创建单位每2年组织一次评审认定,评审通过的授予“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称号。第三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经过努力,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的,经验收通过后授予“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称号。

问:农业现代化内涵丰富,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而不断变化。请问,“十四五”时期示范区将聚焦哪些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答:农业现代化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根本要求。国务院刚刚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示范区要对标对表这些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聚焦重点、持续推进。

一是加强设施装备建设,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着力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农田水利排灌、温室大棚等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广智能高端复式机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设施装备与养殖工艺融合,在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上先行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建设农产品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烘干及冷藏运输等设施设备,加快构建连接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网络。

二是推进产业聚集发展,示范引领农业园区化。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等功能板块,构建“一县一业、一特一园、多园成群”的发展格局。创新运营模式,引导资金、人才、科技、信息、土地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吸引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龙头企业驱动、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联动、服务部门推动”的发展模式。完善配套服务,重点打造技术研发、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成本,培育良好营商环境。

三是着力打造产业链,示范引领农业融合化。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牵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康养体验、观光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多模式利益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引领农业绿色化。突出环境友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创新示范。突出生态保护,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田园生态,推动农业减排固碳,培育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突出质量安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五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示范引领农业数字化。加强信息设施建设,合理布局5G、移动互联网等,推进农业水利、物流、加工等设施智能化转型。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加工、运输、仓储、交易等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探索建设智能畜牧业、智慧渔业、数字田园等,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与信息化融合。

问: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需要聚合资源要素、集聚力量。请问,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答: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明显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要用三个五年基本实现“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必须奋起直追、加快补上短板短腿,这就需要强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要素保障。

一是用好现有资金项目。统筹整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示范区建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示范区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积极支持各地将土地出让收入或收益用于示范区建设。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积极协调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对接示范区活动,推动将信贷资金、特色农产品保险等向示范区倾斜,加大对示范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孵化型、成长型、创新型社会资本投资项目,支持示范区建设。创新运用PPP、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建设仓储冷链物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设施。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示范区开展对接、投资兴业。

四是加强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科研院校与示范区技术协作机制,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示范区解决产业链打造中的具体困难。引导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联盟落户示范区,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应用。

问:今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开局起步了。请问,如何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落细落地?

答: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必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实化推进措施,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抓组织领导。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推动省级部门建立跟踪指导、政策支持、监测评估等机制。落实县市主体责任,制定创建工作清单,聚焦重点,聚合力量,务实有效推进示范区创建。

二是抓创建设计。指导各地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明确提出示范区创建思路、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系统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任务,深入谋划一批示范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科学制定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是抓监测评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监测评估的意见,考虑每年开展示范区建设监测评估,定期跟踪调度示范区创建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分析建设进展、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发挥监测评估“指挥棒”作用。

四是抓示范推广。围绕粮食产业、优势特色产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高效旱作农业等发展,及时总结和发掘一批体现地域特色、方向路径清晰的典型案例,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推介示范区好做法好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联系我们:
西藏农牧经济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891) 6335009 Email:xznjw_xxzx@163.com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廓北路2号
拉萨分中心 电话:(0891)6792363 Email:lsnjw@126.com 地址:拉萨市藏热北路—拉萨市气象局
阿里分中心 电话:(0897)2829963 Email:alnjw@126.com 地址:阿里地区气象局
林芝分中心 电话:(0894)5824489 Email:yszx312@163.com 地址: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广州路
昌都分中心 电话 :(0895)4824957 Email:cdunjw@163.com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北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