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注重药剂防治,轻视管理。
从病害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寄主-植株本身、环境条件、病原物)来看,三者缺一不可,合理的植株管理以及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调控,对于是否发病也至关重要。如何加强管理,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创造适宜黄瓜生长而又减少霜霉病危害的环境,必须了解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条件,黄瓜霜霉病适宜在大约20-25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85%时,发病速度最快。所以温湿度的管理至关重要。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温湿度对防控霜霉病很重要,例如浇水时间的选择,一般农户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抽空进行浇水,随意性较大,合理的浇水时间应选在晴天的早上,日出之前进行浇水,避免了地温的降低和便于浇水后的温度管理。浇水后当天中午,将棚室内温度提高到35摄氏度持续50分钟,再开始通风,能迅速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也利于温度防控发挥作用。由于前期棚室内的底肥充足,植株吸收氮素较多徒长时,容易造成植株内部碳氮比例失调,形成对霜霉病的感性,极易受到霜霉病的危害。所以,在植株生长前期,应该通过控温控水等措施,进行适当的蹲苗,培养出壮、旺但不徒长的植株,使叶片积累养分多,增加叶片的厚度,从而提高叶片和植株的抗病性。这也是为何要在防治药剂中加入糖的原因所在。
误区二:药剂应用无选择,乱混乱用。
这是种棚的新手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叶片出现了几个霜霉点,便用药剂对其进行“狂轰乱炸”。病害发生后,要求立即见效果,直接喷施高效的治疗药剂,虽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会使病菌在短时间内产生抗性,更为下一轮的侵染危害埋下隐患。所谓“防患于未然”,病害的防治也是这个道理。在选择药剂防治时,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防治阶段(病害未发生期、病害发生初期、病害发生严重期),按照用药周期在病害未发生前可以选择保护性的药剂喷施,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百泰等,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保护兼治疗性的药剂,如72%的霜脲氰锰锌,64%的甲霜灵锰锌。病害发生严重期,可以选择两种药剂进行混用,如可以选择40%的氰霜唑悬浮剂500倍+69%的烯酰吗啉锰锌500倍进行混合喷施,会增强防治效果。特别是在黄瓜霜霉病与其他病害如炭疽病或者是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叶枯病等混发时,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不宜多种病害一起用药。反之,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造成叶片的隐形药害,得不偿失。多种病害混合发生,应该根据天气、棚室内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选择主要的病害进行优先防治。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寿光棚室内的黄瓜霜霉病一般与炭疽病混合发生,所以在防治时,可以一并用药,如果是还掺杂有细菌性病害,可以“先治霜霉和炭疽,后治角斑和叶枯”。再者,用药时往往一并用药,主次不分。在用药前一定要区分感染霜霉病的中心病株和发病的初侵染源,进行重点防控,不是只通过一味的喷药解决。比如,位于前脸部位的植株,因为前部滴水严重,湿度大,所以一般成为霜霉病的重灾区,对于这些植株一是要及时喷洒药剂,二可以通过用内吸性药剂灌根的方法,从根部用药,上下传导进行治疗,如用8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灌根,每株灌3两药水,能起到优异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