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为农 - 科技动态

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

发布时间:2016-11-30 09:39:21
作者:无

40岁的李艳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一名教授。5年前,刚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她就被评选为全国最年轻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组建了自己的创新团队。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是我第一个杰出人才的头衔,它让我这个年轻人有机会被认可,为我的科研工作搭建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谈到5年来的收获,李艳这样感慨道。如今,她和她的团队在大豆育种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从2011年起,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到今年底,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工作即将完成,一大批像李艳这样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正在迅速成长起来。

现代农业呼唤科技创新大师,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焦点

现代农业要发展,出路在科技,关键靠人才。

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认为,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型升级,要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宏伟目标,必须要有过硬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必须要有一批世界级的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必须要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农业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成为“领跑者”。

为此,“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2011-2020年,培养计划将分两批实施,共选拔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分年度给予人才专项资金支持,旨在建立一支学科布局合理、整体素质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队伍。

与其他人才培养工程相比,作为国家人才规划中确定的12个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子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人才梯队培养的项目,除了强调杰出人才的培养外,更注重团队建设。

“不同于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见‘物’更见‘人’,抓住了科研工作的根本。”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陈万权认为,培养计划恰逢其时,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据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副司长刘英杰介绍,我们从全国20余万名农业科研人员中选出了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他们都是行业内的翘楚,除了要有国际领先的科研能力,还要有成果转化的能力。这样的遴选要求与其他人才工程相比更为严苛,也更具权威性。

围绕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服务产业“顶天立地”成果频出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5年来,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围绕着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150名科研杰出人才共主持了2954项国家级课题、2286项省级课题、274项国际合作课题,涌现出一批“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陈万权率领麦类真菌病害综合防控创新团队,共同完成“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与流行,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总额达120多亿元。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培养计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来开展科研攻关,以此来确保小麦病害问题的有效解决。”陈万权说。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姜平也是首批入选的农业杰出人才。作为动物疫病方面的专家,他和团队研制出的圆环病毒疫苗,打破了国外对这类病毒疫苗的垄断,占据了国内市场45%的份额,转化成果3500多万元。姜平深有感触地说:“科研杰出人才计划要求我们‘顶天立地’,正因为有了这一导向,我们团队更注重在成果转化上发挥作用。”

除了服务产业、转化成果外,培养计划还带动了协同攻关。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马有志带领的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与全国其他科研优势单位联合起来协同攻关,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推陈出新。

“我承担的重大课题是‘抗逆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由于转基因产品研发涉及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基因转化与材料创制、育种价值评估、新品种培育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其他团队进行协作。”据马有志介绍,创新团队加强了与不同生态区育种优势单位的协同攻关,组建了一支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研发队伍。

经过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如今,他和团队已经获得16个具有重要生产应用价值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

焕发科研团队力量,为人才成长搭建“快车道”

“科研要出大成果,单靠个人不行,必须要靠团队。如果只拥有大量杰出的科技人才,缺乏良好的组织管理,科研团队仍是一盘散沙。”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董英山说,原来的一些“师徒合伙”、“夫妻开店”、“拉郎配”的科研团队组合形式,有的已经直接影响了团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科研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对团队的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据董英山介绍,入选培养计划后,他充分根据团队人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级培养,鼓励在职科研人员进修学习,选派多人赴美进行访问学习,“培养计划让我们团队建设更加专业化,也让团队更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与其他科研计划相比,“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尤其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以陈万权率领的小麦团队为例,10名团队成员基本都是45岁左右,5个拥有高级职称,基本都拥有博士学位。“传帮带对于团队来说很重要,科研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事。在这点上,培养计划的方向很对。”陈万权说。

而对于华中农业大学来说,正是依托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他们培育了一批青年优秀人才,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们学校一共有7名专家及其团队入选,借助培养计划,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熊立仲说,学校为团队青年人才制定了发展计划,为他们优先提供科研条件,优先加强培养,支持其出国交流,搭建了一条人才成长的“快车道”。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些倾斜机制。”熊立仲举例说,每年,团队在研究生、博士后招生方面都能享受到政策倾斜,学校招聘的优秀青年人才,根据其专业优势,也会优先向入选的杰出人才团队输送。

近5年,在首批入选的150名杰出人才和团队中已产生了4名两院院士,有9人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24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7人入选“千人计划”,1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培养计划需要持续给力,打造人才培养的品牌工程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激励。它强调了团队的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人才的创新热情,更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团队、引进团队需要的人才,希望培养计划能一直开展下去。”陈万权建议道。

“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项目,培养计划的经费主要是用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虽然不多,但用在了刀刃上。”李艳坦言,有了这笔经费,团队这两年与国外的交流更多了,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此,李艳建议“能够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增加地方政府及所在单位的配套激励措施,提高培养计划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一建议也代表了不少科研杰出人才的心声。

长期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院院长俞建飞对记者说,现在在高校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很受团队欢迎,具有一定威望,但其影响力尚有提高的空间。“希望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在遴选其他项目时,将‘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作为一项加分因素,给予一定倾斜,增加这一头衔的‘含金量’。”

人才培养永无止境,“领跑者”的培育更非一朝一夕。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的遴选工作已经开始,作为国家培育大专家、大项目、大成果的孵化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正向着国家级精品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的目标迈进,我们期待着更多“大师”、“领跑者”在这里孕育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联系我们:
西藏农牧经济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891) 6335009 Email:xznjw_xxzx@163.com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廓北路2号
拉萨分中心 电话:(0891)6792363 Email:lsnjw@126.com 地址:拉萨市藏热北路—拉萨市气象局
阿里分中心 电话:(0897)2829963 Email:alnjw@126.com 地址:阿里地区气象局
林芝分中心 电话:(0894)5824489 Email:yszx312@163.com 地址: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广州路
昌都分中心 电话 :(0895)4824957 Email:cdunjw@163.com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北路8号